- 郭培培;季宏宇;王胜利;涂雄伟;胡朋;迟连阳;
为研究地下水位变化对粉土区综合管廊位移的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3D构建埋地综合管廊数值模型,为验证综合管廊数值模型的可靠性,根据相似定理建立埋地综合管廊缩尺模型,缩尺比例为1∶20;通过改变地下水位、河道水位和埋深,模拟分析综合管廊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缩尺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渗流参数设置合理,可用于分析不同地下水位变化对综合管廊位移的影响。2)随地下水位垂直下降幅度增大,竖直方向距综合管廊越远,路表的沉降越大;地下水位垂直下降5~7 m时,综合管廊上方路表与两侧无管廊区域路表的沉降差逐渐减小;地下水位垂直下降8 m时,综合管廊上方路表的沉降明显高于两侧无管廊区域路表的沉降。随地下水位垂直上升幅度增大,水平方向距综合管廊越远,路表的位移越小,综合管廊区域的路表与两侧无管廊区域路表的最大位移差越大;综合管廊底部所处平面地基的最大位移差增大,明显大于同一地下水位高度时的路表最大位移差。3)综合管廊的竖向位移和侧向位移随河道水位变化呈周期性变化,枯水期河道水位下降,综合管廊的沉降增大,侧向位移增大,丰水期河道水位上升,综合管廊回归原位,临近河道和路表一侧的位移受河道水位升降的影响较大。4)随地下水位下降,综合管廊埋深越浅,沉降越大,浅埋管廊的位移受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较大。在综合管廊实际工程应用中,高水位地区不宜采用浅埋方式。
2025年04期 v.33;No.132 44-5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付光辉;徐钦升;张铭剑;芮照诚;郑世瑞;狄恩州;金钊;
为提高废旧沥青混合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 RAP)的再生利用水平,降低热再生过程中回收沥青的二次老化,保证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在70~#基质沥青中掺加回收沥青、生物油再生剂和温拌剂制备温拌再生沥青胶结料,回收沥青与基质沥青的质量比分别为0、20%、40%、60%、80%,生物油再生剂的质量为回收沥青质量的10%,温拌剂的质量为基质沥青与回收沥青总质量的2%。通过旋转黏度试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和线性振幅扫描试验,测量温拌再生沥青胶结料高、低温下的流动特性、抗变形能力和抗疲劳性能;制备不同AC-20型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通过车辙试验、低温小梁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等,测量AC-20型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和疲劳寿命。试验结果表明:随回收沥青与基质沥青质量比的增大,温拌再生沥青胶结料的旋转黏度增大,剪切应变减小,蠕变恢复率增大,不可恢复蠕变柔量减小,剪切应力随剪切应变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应力增大,疲劳寿命减小,对应变的敏感性降低,高温抗变形能力比未加入生物油再生剂的沥青胶结料略降,疲劳性能得到有效改善;随回收沥青与基质沥青质量比的增大,AC-20型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增大,车辙深度减小,弯曲劲度模量增大,破坏弯拉应变减小,冻融前后劈裂强度减小,冻融强度劈裂比减小,疲劳寿命减小,高温抗变形能力比未加入生物油再生剂的沥青混合料降低,低温抗变形能力、抗冻能力和抗疲劳能力显著提高。在回收沥青与基质沥青质量比大于60%时,AC-20型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仍可达到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水平。
2025年04期 v.33;No.132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强飞;王琨;谢丹丹;孙星辰;姜自玉;郭仁亮;刘赢昌;
为研究改性玉米秸秆纤维质量分数对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的影响及纤维的分散均匀性,制备改性玉米秸秆纤维质量分数分别为0、0.2%、0.4%、0.6%、0.8%的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tone mastic asphalt, SMA)-13,进行车辙试验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试验温度分别为-5、-10、-15℃),采用方差分析与效应量分析,并结合低温弯拉强度、弯曲劲度模量、弯拉应变的标准差和改性玉米秸秆纤维质量分数,提出玉米秸秆纤维分散均匀性指数。结果表明:改性玉米秸秆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的质量分数为0.4%时,SMA-13的动稳定度最大,为4 268次/mm,比未掺入改性玉米秸秆纤维的基准组增大50.4%,低温弯拉强度和弯拉应变显著提高,弯曲劲度模量降幅最小,表明其在抗弯拉强度、刚度与延性间实现最优平衡,分散均匀性指数最大,为1.042,纤维分散性最好,与高、低温试验结果一致。
2025年04期 v.33;No.132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国华;马文龙;展玉华;董舒静;赵瑜隆;
为解决超高墩柱在传统液压爬模施工工艺中存在的变形问题,采用一种液压爬模系统定位方法,按施工方案定位、组装支架,初步装配液压爬模。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墩柱定位进行复测和微调,确保液压爬模系统能精确安装到位;以点法向量夹角、曲率差异等参数作为分割准则,采用优化区域生长算法进行墩柱点云平面分割,将获得的关键点三维点云数据转换至二维平面,通过线性拟合等确定坐标范围,反算对应三维空间中墩柱控制点坐标;采用软件Revit建立墩柱三维模型并进行平面分割,分析z轴方向上4个平面的变形情况,每个平面提取66个特征点坐标,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曲面拟合与变形量计算。结果表明:4个平面在x轴方向的实际变形与设计变形的最大相对差为0.003 0 cm,施工过程中墩柱变形较小,满足施工控制要求,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可较好地预测墩柱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
2025年04期 v.33;No.132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泳海;李伟;卢善超;王日升;张永壮;吴鸿芮;许茂林;张韬;
为精准获得耦合场作用下基坑支护变形规律,以实际高水头工程为依托,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基坑开挖支护体系进行有限元模拟,工程开挖中对支护结构薄弱环节的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及坑底隆起等关键变形指标实时监测,并将实测结果与模拟分析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考虑高水头耦合作用的基坑开挖支护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距桩顶约7.5 m处,最大水平位移为41.771 mm,地表最大沉降位于距基坑约5.0 m处,最大沉降为32.682 mm,坑底最大隆起位于对称中心与桩体间的区域,最大隆起为19.600 mm;模拟变形规律与现场实测数据基本一致。2)实测数据介于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未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数值模拟结果间,且整体上更接近前者。3)支护桩水平位移、桩周土体沉降和坑底隆起的最大模拟结果可作为现场监测预警阈值,高水头区域基坑开挖深度增大后变形增大,应及时进行支护。
2025年04期 v.33;No.132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运清;吴军鹏;赵庆云;刘康;
为改善以横梁受力为主的悬吊桥面系拱桥受力状态,采用更换吊杆及增设钢管桁架纵梁加固改造方案,以一座系杆拱桥为研究对象,在恒载、活载、温度荷载组合下分析加固改造后的拱桥结构动力性能。结果表明:吊杆断裂后对同侧相邻吊杆内力影响较大,安全系数满足《钢管混凝土拱桥技术规范:GB 50923—2013》要求,与断裂吊杆距离越远,对其余吊杆内力影响越小,对断裂吊杆异侧吊杆内力影响较小;吊杆断裂对系梁位移影响明显;对吊杆断裂后钢管桁架的关键部位进行受力验算,安全性结果满足《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要求,该加固改造方案确保吊杆断裂后剩余结构的安全性。
2025年04期 v.33;No.132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