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车辆与交通工程

  • 附加质量对变速器壳体模态的影响

    时松青;徐传燕;慈长凯;邢其森;

    为分析附加质量对变速器壳体模态的影响,以某微型汽车的变速器壳体为例,用传感器模拟变速器壳体的附加质量,设置7种模态试验方案,分析相同附加质量作用于不同测点、不同附加质量作用于相同测点及附加质量不同分布方式下变速器壳体固有频率的变化。采用模态置信度、模态相位共线性和平均相位偏移验证模态试验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变速器壳体厚度不均匀,不同测点下相同附加质量对壳体固有频率的影响不同,壳体薄壁处振型较大,固有频率较小;同一测点的附加质量越大,变速器壳体的固有频率越小;附加质量均匀分布于变速器壳体时,固有频率较小。在模态试验中,应优先考虑采用非接触式传感器及轻质传感器测试变速器壳体等薄壁构件,附加质量应均匀分布到结构中,并尽量避开振型节点和振型幅值较大区域。

    2024年01期 v.32;No.12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3 ]
  • 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的内秉模态特性

    高岩飞;程玉虎;蒋亨雷;任乾明;黄雪涛;侯庆高;杜明洋;

    为分析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下的跟驰状态对驾乘舒适性的影响,基于刺激-反应类线性跟驰模型,分别模拟跟驰车在微尺度避撞工况、微尺度扰动工况和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循环(world light vehicle test cycle, WLTC)工况的速度-时间图像,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相结合的时频分析方法提取跟驰车的内秉模态特性,分析低频下不同驾驶工况对驾乘人员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驾驶工况的内秉模态频率不同,频率越小,车辆的振幅越大;相较于微尺度避撞工况和扰动工况,WLTC工况的内秉模态频率带宽分布较宽,幅值较高,波动能量较大;WLTC工况下,频率小于0.10 Hz的超低频区的内秉模态幅值较高,人体恶心程度较严重,对运动病的贡献较大。

    2024年01期 v.32;No.125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城轨列车全自动运行系统噪声子空间鲁棒预测控制方法

    颜争;兰清群;

    为建立与实际运行状态更吻合、预测精确度更高的城轨列车全自动运行(fully automatic operation, FAO)系统预测控制模型,根据城轨列车运行的历史数据,综合考虑城轨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噪声干扰,采用子空间辨识方法得到含噪声的预测控制模型,控制过程不断加入实时采集的数据,迭代模型辨识的历史数据,在线更新模型参数,得到抗干扰能力较强的城轨列车FAO系统噪声子空间鲁棒预测控制器。分别采用幅值为0、2、5、10 km/h的随机干扰噪声,在软件MATLAB中进行仿真试验,对比分析城轨列车FAO系统噪声子空间鲁棒预测器与传统子空间预测控制器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在随机噪声干扰下,城轨列车FAO系统噪声子空间鲁棒预测控制器的预测精度较高,噪声幅值为10 km/h时预测精度比传统子空间预测控制器提高14.21%。城轨列车FAO系统噪声子空间鲁棒预测控制器可在强干扰运行状态下高精度跟踪给定运行曲线。

    2024年01期 v.32;No.125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2-4”模型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

    寇子卿;张萌萌;

    为降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率,采用事故致因“2-4”模型分析广东省某高速公路3起重大交通事故及山东省某高速公路2起重大交通事故的致因。分别从个人层面的不安全动作、物态和安全能力,组织层面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文化建立交通事故致因链。结果表明: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未采取必要的减速措施控制行车速度、未与前方车辆保持合理的安全距离、长下坡导致制动性能下降、未按法规规范处理超载车辆、夜间行车视线不良、雨天路滑及缺乏路侧引导警示设备;事故的间接原因是驾驶员与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交通安全法规未有效执行、“一路三方”体系有待完善;事故的根源原因是交通安全文化不完善。

    2024年01期 v.32;No.125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 ]

交通土建工程

  • 填石路基快速施工工艺与压实质量控制

    韩沛;李小勇;李梦娇;

    为分析采用快速施工工艺碾压的填石路基的压实质量,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长方体三维土基模型,模拟分析由36、22 t压路机在500、700 kN 2种激振力下压实填石路基的力学响应;在现场试验路段,采用36 t压路机碾压松铺厚度为75、85 cm的填石路基,26 t压路机碾压松铺厚度为40 cm的填石路基,采用土压力传感器测试土压力,选用孔隙率和沉降差控制路基的压实质量。结果表明:2种激振力下36 t压路机碾压路基后的应力分别为22 t压路机的1.9倍、1.5倍;土压力主要由压路机振动产生,土压力随距路表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土压力降幅随距地表深度的增大而减小,现场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压路机碾压6遍后,2种松铺厚度路基的孔隙率均小于22%,建议沉降差的控制指标为3.0 mm;采用36 t压路机碾压松铺厚度为85 cm路基的最优工作效率较26 t压路机提高60%,工程成本降低36%。

    2024年01期 v.32;No.125 29-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 ]
  • 掺加橡胶颗粒透水混凝土的路用性能

    裴福才;李强;李峰;

    为研究掺加橡胶颗粒透水混凝土的性能,选用粒径分别为2.00、0.60、0.18 mm的等体积橡胶颗粒替代粒径为2.36~4.75 mm的细集料,制备透水混凝土,橡胶颗粒与水泥的质量比分别为0.05、0.10、0.15,研究橡胶颗粒对透水混凝土透水性、力学性能及抗冻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随橡胶颗粒与水泥质量比的增大,透水混凝土试件的连通空隙率、透水速率及抗冻融性提高,抗压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减小;随橡胶颗粒粒径的减小,透水混凝土试件的连通空隙率、透水速率减小,抗压强度提高,抗冻性能变化不大。粒径为0.18 mm的橡胶颗粒与水泥的质量比为0.05时,透水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和抗变形能力最佳。掺橡胶颗粒透水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明显优于普通透水混凝土,粒径为0.18 mm的橡胶颗粒与水泥的质量比为0.10时透水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最好。

    2024年01期 v.32;No.125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机械分离法的再生粗集料的路用性能

    吴江;栗翔;徐绮;黄军瑞;

    为研究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 RAP)的机械法油石分离技术,分析再生粗集料的性能,采用洛杉矶磨耗仪对RAP进行磨耗作为再生粗集料,采用磨耗率和分离率评价分离效果,测定不同旋转次数下RAP的磨耗率和分离率随球料质量比的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再生粗集料的微观空隙状态;将再生粗集料、同源普通石灰岩粗集料、抽提的粗集料分别与细集料拌制稀浆混合料应用于微表处中,研究不同材料对微表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石分离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磨耗仪旋转900次,磨料用小球与RAP的质量比为1.0;再生粗集料表面仍残留沥青,填充于开口空隙中;与其他2种粗集料相比,再生粗集料制备的微表处混合料的可拌和时间延长,配伍性及抗水害性能明显提升,油石比下降,可有效节省乳化沥青。再生粗集料可作为微表处中的新集料使用,性能优越,施工成本降低。

    2024年01期 v.32;No.125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 ]
  •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优化设计与性能评价

    杨锐;周启伟;王磊;袁明园;

    为开发阻燃性能较好、适用于隧道路面的沥青混合料,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确定温拌剂、阻燃剂的最佳质量分数,设计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并进行路用性能评价;试验确定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最佳拌和温度与压实温度,并评价其路用性能、抗疲劳性能及阻燃性能。结果表明: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拌和温度为150℃,最佳压实温度为140℃;其水稳定性及抗疲劳性能均得到显著改善,高温、低温性能得到一定提高;从燃烧时间、质量损失水平及残留稳定度等参数分析表明,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可增加路面材料的阻燃性能,提高火灾事故后道路材料的基本路用性能,可为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4年01期 v.32;No.125 49-5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交通物流工程

  • 基于BN和PLS-SEM的大学生网约车忠诚度研究

    李纲;徐伟;

    为分析大学生网约车乘客忠诚度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将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s, BN)和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PLS-SEM)结合,以2019年大连市大学生网约车乘客为例,分析大学生网约车乘客的负面体验、运营服务、环境满意、乘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关系。在BN中采用基于约束的自动学习方法学习因子间的作用关系,获得不同影响因素间相关关系的网络结构。通过PLS-SEM测试和分析BN结构,建立乘客忠诚度模型。结果表明:乘客满意度是影响忠诚度的最大因素,总效应为0.508;负面体验是影响忠诚度的最小因素,总效应为-0.146。乘客满意度是提高大学生网约车忠诚度的关键指标,网约车平台应通过优化车内环境、缩短出行时间、规范司机行为、升级应用软件等措施提升大学生的乘车体验,提高大学生网约车乘客的忠诚度。基于BN和PLS-SEM的大学生网约车忠诚度研究可丰富网约车乘客的决策行为机制与研究方法,为相关部门和网约车平台提供管理决策依据。

    2024年01期 v.32;No.125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考虑节点吸引力的多式联运网络仿真特性

    张博扬;陈建岭;姜珊;

    为研究多式联运网络演化机理,分析多式联运网络的特征,基于BA无标度网络模型,引入吸引力模型,计算节点质量,提出考虑节点吸引力因素的改进多式联运网络演化模型。选取山东省23个物流节点城市为多式联运网络的节点,采用软件MATLAB进行模型仿真,对比分析仿真结果与实际网络的统计特性,验证改进的多式联运网络演化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改进的多式联运网络演化模型的基本统计特性与实际网络接近,能较准确地再现多式联运网络的实际特性及演化规律;度分布为斜率为负的直线,服从幂律分布,属于BA无标度网络模型。未来多式联运网络应发挥物流枢纽城市及龙头企业的聚集带动作用,增大网络密度,增强网络韧性,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

    2024年01期 v.32;No.125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交通经济

  • 民生视角下地铁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

    赵金先;王枫;刘路遥;毛宁;

    为保障地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从有形和无形效益2方面研究民生视角下地铁项目的社会效益。结合文献分析及专家社会调查,构建地铁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决策试验和评价试验(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法分别确定各指标的客观权重和主观权重,并将熵权法和DEMATEL法相结合确定组合权重;以青岛地铁13号线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其社会效益,验证评价方法的可行性。研究表明:90.43%的受访者对地铁带来的社会效益呈满意态度,地铁开通对节能降碳等有形效益具有显著作用,对宜居、宜业、宜游等无形效益具有贡献作用。

    2024年01期 v.32;No.125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山东省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研究

    苗志鑫;来逢波;王光亚;孙婷;

    为研究山东省高速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水平,根据2011—2022年山东省16市高速公路网络发展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引入相对发展度概念,定量分析山东高速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高速公路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耦合协调发展格局已成型;各市高速公路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差异明显,高速公路建设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应因地制宜,统筹布局。

    2024年01期 v.32;No.125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以高速路产运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模式构建

    代佳敏;郑凤丽;刘华琼;

    针对构建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模式时无法有效约束中小微企业和没有足够利益推动的问题,以高速路产运营企业为核心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模式,分析供应链金融生态圈的特点及优势,集成与核心企业高度相关的产业链,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增加企业盈利;分析生态圈内企业需求,构建符合生态圈客户群体的金融与非金融服务,提高生态圈内企业的向心力,通过设置信用评价、资金管控、成立风险管理部门等约束生态圈内相关企业;从多角度分析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模式的应用价值。以高速路产运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模式可为核心企业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新模式、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供参考。

    2024年01期 v.32;No.125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省商贸流通业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

    郑凤丽;代佳敏;刘华琼;

    为研究山东省商贸流通业与城乡一体化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从市场环境和业态规模2个维度构建商贸流通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空间环境3个维度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山东省2012—2021年的指标数据为样本,分析山东省商贸流通业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将熵权法与逼近理想解排序(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法相结合计算指标权重,确定二者的发展指数,采用协整检验模型验证二者间的协整关系,以综合评价指数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研究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二者指标的关联度,确定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城乡一体化水平每上升1个单位,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指数增大0.867个单位;2012—2021年山东省商贸流通业与城乡一体化间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耦合协调度从严重失调调整到优质协调;山东省商贸流通业和城乡一体化整体的灰色关联度较高。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措施加大资源要素投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搭建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体系,促进商贸流通业和城乡一体化的良性互动。

    2024年01期 v.32;No.125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航运工程

  • 基于HFACS-FCMs模型的船舶搁浅事故人因分析

    王群朋;沙正荣;张金水;马杰灵;

    为分析船舶搁浅事故致因因素中人为失误的干扰,建立人为因素分析及分类系统(human factors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HFACS)-模糊认知地图(fuzzy congitive maps, FCMs)量化分析模型,从4个层面、20个分类项目角度分析在船舶搁浅事故中人为因素的影响,采用航运业专家对船舶搁浅事故致因因子的评估打分方法,构建船舶搁浅事故致因因子关系矩阵,以模拟与计算的总体中心值和标准中心值分析船舶搁浅事故致因因子。结果表明:船舶安全管理组织不当对船舶搁浅事故影响最大,组织影响和不安全行为前提条件对船舶搁浅事故影响较大,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监督对船舶搁浅事故影响次之,缺乏团队合作对船舶搁浅事故影响最小。结合分析结果,提出船舶搁浅事故的预防措施,为有效预防和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船舶搁浅事故提供参考。

    2024年01期 v.32;No.125 103-10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近海渔船碰撞事故致因分析

    张曼铃;丁天明;丁超君;艾万政;

    为减小近海渔船碰撞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渔船航行安全,从渔船视角出发,根据渔船碰撞事故样本数据,采用鱼刺图法分析近海渔船碰撞事故的原因,并将事故原因作为贝叶斯网络的节点进行推理和验证,通过后验概率推理和敏感性分析探究事故致因链。结果表明:人为因素对近海渔船碰撞事故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管理因素,其中未按规定显示号灯号型、未采取有效的避让行动、瞭望疏忽及配员不符合要求的敏感度较高,对近海渔船碰撞事故的影响程度较大。

    2024年01期 v.32;No.125 110-1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基于SPH方法的围油栏仿真研究

    刘家齐;焦培刚;许云涛;

    为解决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方法在模拟围油栏围控溢油时流-固耦合、水-油液体两相流中的不稳定性、计算效率差、将自由表面视为滑移壁且不考虑围油栏移动等问题,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 SPH)方法建立适用于围油栏围控溢油的固-液耦合、液体两相流数值模型,将5种不同裙摆结构的围油栏导入两相液体相互作用的数值仿真模型中,通过SPH代码设定数值模拟相关参数,提高计算效率,得到较精确的围油栏滞油长度与溢油失效步长。结果表明:围油栏围控溢油能力与上、下裙摆高度比及裙摆角类型有关,上裙摆高度占比越大,围油栏的滞油表现越好;前折角型围油栏的滞油表现优于前转角型围油栏;滞油长度与油品性质有关,油品的密度和黏度越小,围油栏的滞油长度越大。

    2024年01期 v.32;No.125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