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录用文章
最新录用文章
数字出版平台
广告合作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0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创办时间: 1993
主管部门: 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 山东交通学院
刊期: 双月刊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7-1398/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0032
基于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地铁车站隔栏递物检测方法
班魁国;高佼;阮久宏;沈本兰;为解决地铁车站隔栏递物异常行为检测中场景复杂度高、识别难度大和误检率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激光雷达和相机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检测方法。采用体素差分算法处理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划分检测区域体素单元并建立递物触发机制。采用目标锁定算法融合激光雷达与相机采集的数据,补充人体关键点的深度信息,锁定隔栏递物行为目标物。对时空图卷积网络(spatial-temporal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 STGCN)进行轻量化改造,降低模型复杂度,减少计算时间;引入时间趋势注意力(temporal trend attention, TTA)模型,增强隔栏递物行为姿态时空变化特征的提取能力,形成TTA-STGCN模型,计算隔栏递物行为发生的置信度。通过实验室模拟和地铁车站现场采集隔栏递物数据并制定检测效果评价指标,进行STGCN模型、STGCN-MIN模型、TTA-STGCN模型的训练、验证和测试,在训练阶段,TTA-STGCN模型的准确率比前二者均增大3.73%,整体损失比前二者均减小66.00%;在验证阶段,TTA-STGCN模型的准确率比前二者分别增大3.89%、0.68%,整体损失比前二者分别减小58.95%、58.48%;在测试阶段,TTA-STGCN模型的准确率比前两者均增大3.15%,整体损失比前二者分别减小42.85%、44.40%。进行现场试验,相比STGCN模型、STGCN-MIN模型,TTA-STGCN模型的准确率分别增大2.99%、3.49%;精确率分别增大2.28%、1.31%;召回率分别增大4.30%、6.45%;F1分数分别增大0.033 5、0.040 4,表明TTA-STGCN模型显著提高地铁车站特定场景下隔栏递物行为的检测精度。
考虑异质性的高速公路客车交通事故频次影响因素分析
曹振;刘洪瑜;田准;为提高高速公路客车交通安全,降低交通事故率,采集我国华东地区3条高速公路部分路段的客车事故频次、交通量、道路特征、气象条件和节假日占比共2 320条样本数据,考虑事故异质性,建立泊松-对数正态(Poisson-lognormal, PLN)模型、随机参数泊松-对数正态(random parameters Poisson-lognormal, RP-PLN)模型和随机效应泊松-对数正态(random effects Poisson-lognormal, RE-PLN)模型,采用贝叶斯方法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仿真估计模型参数的后验分布,由建模结果定量分析各因素对高速公路客车交通事故频次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RP-PLN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PLN模型和RE-PLN模型;路段长度、交通量和节假日占比与高速公路客车交通事故频次正相关,温度、相对湿度和能见度与高速公路客车交通事故频次负相关。当其他因素不变时,路段长度、交通量分别增加1%时,高速公路客车交通事故频次分别增大0.90%、0.62%,节假日占比增加1个单位时,高速公路客车交通事故频次增大8.30%;温度、相对湿度和能见度分别增加1个单位时,高速公路客车交通事故频次分别减小5.72%、8.82%、6.55%。
闽粤琼沿海地区旅游交通碳排放测度与驱动因素分析
张静怡;曹德浩;刘华琼;为分析闽粤琼沿海地区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动态特征与驱动机制,基于闽粤琼沿海地区2012—202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自下而上法测算闽粤琼沿海地区公路、铁路、民航、水路4种交通方式的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动态演变趋势;将Kaya恒等式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分解法相结合,分析旅游者规模、旅游产业贡献度、旅游消费水平、旅游交通运输强度、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6个驱动因素的影响效应及对旅游交通碳排放变化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闽粤琼沿海地区2012—2022年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呈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民航是旅游交通的主要碳排放源,其排放量占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82.00%;游客人均碳排放量逐年减小,年均增长率为-13.80%,碳排放的增长速度低于游客的增长速度;促进旅游交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旅游者规模、旅游产业贡献度、能源强度及能源结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91.88%、252.63%、356.79%、27.75%,抑制旅游交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旅游消费水平、旅游交通运输强度,累积贡献率分别为-87.01%、-542.04%。
地基承载力不足时桥梁施工支架变形规律分析
马文龙;吴国华;董舒静;展玉华;赵瑜隆;为预测支架稳定状况,实现有效预警,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对桥梁承插形盘扣支架进行建模,模拟单点沉降与区域性沉降工况下支架结构的响应特征。采用现场桥梁原位试验法,将模拟数据与实际测量的支架变形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论证采用角度变化阈值进行预压和浇筑过程监控的可行性,并获得支架关键位置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陀螺仪实际测量的支架变形接近模拟数据,施工过程监控角度变化阈值可行。地基承载力不足导致3种不同的沉降工况:一是单点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对支架结构中间部分底部平面的四顶角支撑杆实施节点强制位移,4个测点角度变化明显但未超预警阈值,沉降发生在支座底部受支座反力最大的位置;二是部分区域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对支架结构的中间部分、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实施节点强制位移,对关键监测断面产生显著影响,局部结构位移变化明显,角度变化均在允许阈值内,浇筑工况下部分区域地基承载力不足时的位移折减率和角度递减率变化较小;三是各测点所在杆件底部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对监测断面底部节点同步施加节点位移,主要沉降发生在测点底部和周边底部区域,角度阈值随荷载增大而增大,验证了基于角度阈值的沉降识别与预警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主梁损伤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力学性能退化机理
刘继文;杨广军;姜作仟;杨世龙;宋涛;为研究车辆及外界因素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梁力学性能的退化机理,将斜拉索等效为弹性支承,以等效三跨连续梁为基本结构,推导主梁损伤后拉索索力、主梁弯矩及挠度退化规律的解析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主梁损伤后靠近主梁损伤处的拉索索力增大;主梁损伤后主梁弯矩及挠度变化主要发生在受损跨。算例验证本文给出的主梁损伤后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力学性能退化理论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可用于主梁损伤后斜拉桥主梁力学性能评估。
加劲肋形式对钢箱梁桥面板受力性能的影响
陈红;为分析钢箱梁不同加劲肋形式的桥面板受力情况,采用软件ANSYS对上部结构跨径为(32+40+32)m的单箱双室连续钢箱梁建立整体模型及空间全板壳局部模型,获取主梁体系和桥面体系效应,对比分析常用的开口截面(倒T型)加劲肋和闭口截面(U型)加劲肋桥面板结构效应。结果表明:1)由整体模型得到钢箱梁主梁体系受力情况,基本组合作用和疲劳荷载作用下,倒T型加劲肋和U型加劲肋模型的桥面板位移和所受应力相差不大。2)在车辆局部荷载作用下,倒T型加劲肋桥面板纵、横向应力是U型加劲肋桥面板的2倍多;倒T型加劲肋的最大纵向应力比U型加劲肋大,竖向剪应力比U型加劲肋小,比桥面板小;U型加劲肋钢箱梁横隔板横向及竖向应力比倒T型加劲肋显著增大,最大约3.5倍,设计中应通过调整纵向、横向加劲肋刚度使各构件受力均衡;倒T型加劲肋和U型加劲肋模型的桥面板局部变形趋势相同,倒T型加劲肋模型下桥面板局部变形较U型加劲肋模型大,前者位移约为后者的1.2倍。
生物油再生剂对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
付光辉;徐钦升;张铭剑;芮照诚;郑世瑞;狄恩州;金钊;为提高废旧沥青混合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的再生利用水平,降低热再生过程中回收沥青的二次老化,保证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在70#基质沥青中掺加回收沥青、生物油再生剂和温拌剂制备温拌再生沥青胶结料,回收沥青与基质沥青的质量比分别为0、20%、40%、60%、80%,生物油再生剂的质量为回收沥青质量的10%,温拌剂的质量为基质沥青与回收沥青总质量的2%。通过旋转黏度试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和线性振幅扫描试验测量温拌再生沥青胶结料高温下的流动特性、抗变形能力和抗疲劳性能;制备不同AC-20型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通过车辙试验、低温小梁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等,测量其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和疲劳寿命。试验结果表明:1)随回收沥青与基质沥青质量比的增大,温拌再生沥青胶结料的旋转黏度增大,剪切应变减小,蠕变恢复率增大,不可恢复蠕变柔量减小,剪切应力随剪切应变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应力增大,疲劳寿命减小,对应变的敏感性降低,高温抗变形能力比未加入生物油再生剂的沥青胶结料略降,疲劳性能得到有效改善。2)随回收沥青与基质沥青质量比的增大,AC-20型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增大,车辙深度减小,弯曲劲度模量增大,破坏弯拉应变减小,冻融前后劈裂强度减小,冻融强度劈裂比减小,疲劳寿命减小,高温抗变形能力比未加入生物油再生剂的沥青混合料降低,低温抗变形能力、抗冻能力和抗疲劳能力显著提高。在回收沥青与基质沥青质量比大于60%时,AC-20型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仍可达到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水平。
基于TCPA与DCPA的自主船舶应急避碰场景下优化人工势场算法
王宗开;孙强;刘洋;林南均;针对传统人工势场(traditional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T-APF)算法在自主船舶应急避碰场景中存在的局部最优问题和动态障碍物避碰局限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最近会遇时间(time to closest point of approach,TCPA)和最近会遇距离(distance to closest point of approach,DCPA)的优化人工势场(enhanced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E-APF)算法,通过重构斥力势场函数,引入动态权重调整机制,并结合相对运动态势设计自适应斥力方向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在静态障碍物场景中,E-APF算法比T-APF算法能更早识别碰撞风险并规划更优路径;在动态障碍物场景中,可有效增大安全距离并减小转向幅度,显著提高障碍物风险评估和避碰决策的准确性。
基于有限元的粉土区综合管廊位移研究
郭培培;季宏宇;王胜利;涂雄伟;胡朋;迟连阳;为研究地下水位变化对粉土区综合管廊位移的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3D构建埋地综合管廊数值模型,为验证综合管廊数值模型的可靠性,根据相似定理建立埋地综合管廊缩尺模型,缩尺比例为1∶20;通过改变地下水位、河道水位和埋深,模拟分析综合管廊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通过缩尺模型试验可验证数值模型中设置的渗流参数合理,可用于分析不同地下水位对综合管廊位移的影响。2)随地下水位垂直下降幅度增大,竖直方向距综合管廊越远,路表的沉降越大;地下水位垂直下降5~7 m时,综合管廊上方路表与两侧无管廊区域路表的沉降差逐渐减小;地下水位垂直下降8 m时,综合管廊上方路表的沉降明显高于两侧无管廊区域路表的沉降。随地下水位垂直上升幅度增大,水平方向距综合管廊越远,路表的位移越小,综合管廊区域的路表与两侧无管廊区域路表的最大位移差越大;综合管廊底部所处平面地基的最大位移差增大,明显大于同一地下水位高度时的路表最大位移差。3)综合管廊的竖向位移和侧向位移随河道水位变化呈周期性变化,枯水期河道水位下降,综合管廊的沉降增大,侧向位移增大,丰水期河道水位上升,综合管廊回归原位,临近河道和路表一侧的位移受河道水位升降的影响较大;4)随地下水位下降,综合管廊埋深越浅,沉降越大,浅埋管廊的位移受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较大。在综合管廊实际工程应用中,高水位地区不易采用浅埋。
悬吊桥面系拱桥加固改造安全性分析
张运清;吴军鹏;赵庆云;刘康;为改善以横梁受力为主的悬吊桥面系拱桥受力状态,采用更换吊杆及增设钢管桁架纵梁加固改造方案,以一座系杆拱桥为背景,在恒载、活载、温度荷载组合下分析加固改造后的拱桥结构动力性能。结果表明:吊杆断裂后对同侧相邻吊杆内力影响较大,满足规范规定的3倍安全系数,与断裂吊杆距离越远,对其余吊杆内力影响越小,对断裂吊杆异侧吊杆内力影响较小;吊杆断裂对系梁位移影响明显;对吊杆断裂后钢管桁架的关键部位进行受力验算,结果满足《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要求,该加固改造方案确保吊杆断裂后剩余结构的安全性。
城镇土地利用与路网形态对过境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
靳子恒;翟琳;为分析城镇土地利用及路网形态对过境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程度,以北方某市G503、G302、G334、G203、S514等5条公路沿线的33个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镇路网建模获取拓扑特征参数,采用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计算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混合利用程度,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自变量对过境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程度,并通过负二项回归分析自变量与过境公路交通事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中的城镇POI数、过境公路介数中心性、过境公路节度、城镇节点数、土地混合利用程度的特征权重分别为0.62、0.14、0.11、0.07、0.06,城镇POI数对过境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最大,过境公路介数中心性与节点数对过境公路交通事故有一定影响,城镇节点数、土地混合利用程度对过境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较弱;在负二项回归方法下过境公路介数中心性、城镇POI数与过境公路交通事故显著正相关,城镇节点数、过境公路节度和土地混合利用程度与过境公路交通事故的相关性不显著。随机森林模型结论与负二项回归分析结论接近,随机森林模型对自变量的非加和性与非线性特点适应较好,适用于交通事故致因分析。控制城镇规模、合理规划城镇路网对减少过境公路交通事故风险,提高交通安全有重要意义。
交通方式选择中心理因素影响分析
李林波,吴兵在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过程中,出行者会从时间、费用、环境及可选交通工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来最终决定自己的出行方式,因而心理因素在交通方式选择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本文提出心理出行时间的概念,并从量化的角度对出行者选择交通方式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指出城市公交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山东省港口经济腹地计算方法的研究
许云飞提出了采用O—D物流与图论结合计算沿海港口经济腹地的方法,计算了山东省各港口的经济腹地并对各港口的吞吐量进行了预测,与实际的吞吐量进行了对比。对公路、铁路混合路径最短路的计算和复杂的非线性网络货物布局的优化也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
巢式Logit交通方式划分模型及求解方法研究
周建;王树盛;隋水仙;巢式Logit模型是在一般Logit模型基础上的一种改进模型,它考虑了各选择枝之间的相关性,对具有相似性的各选择枝进行了分类,因此该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但同时也使得模型及其算法变得复杂,难以得到广泛采用。通过分析这两种模型的内在关系,提出了一种求解巢式Logit模型的方法,该方法直观,程序化强,便于应用;并通过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计算过程。
交通对旅游的影响及发展对策研究
梅青,王宇倩交通是影响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我国交通的发展现状及在服务质量、道路安全、部门之间组合与协作、交通发展对景观和资源的影响、交通管理的数字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旅游交通发展的对策,即优化交通服务质量、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运力水平、推行交通管理自动化、分散假期等措施。
基于车联网技术的车路协同系统设计
蔡志理;孙丰瑞;韦凌翔;王楠;在全面分析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基于车联网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感知功能的车路协同系统的设计方案,对系统的物理框架和逻辑框架进行了设计,重点研究了各子系统的组成与功用,分析了系统的智能感知、车路协同通信和智能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表明:该系统可以实时、准确地感知和采集车辆、道路环境以及全路网的交通运行状况等信息,有效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路与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综合分析、快速判定或预测道路上的交通异常状况,并能够提供优质的交通综合服务。
自动驾驶汽车目标检测方法综述
李爱娟;巩春鹏;黄欣;曹家平;刘刚;目标检测是自动驾驶汽车环境感知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内外部分研究文献,基于目标检测用传感器的数量及种类对自动驾驶汽车目标检测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分析每种目标检测方法的特点及研究现状,展望自动驾驶汽车目标检测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基于视觉检测方法的轻量级车载应用,3种及以上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在小目标和集群目标检测及复杂恶劣环境下的目标检测应用。
基于EViews的国内客车销售发展趋势分析
王艳杰;韩广德;闫安;王国泰;分析客车销量的影响因素,将客车销量作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基于EViews软件建立多元回归数学模型,并通过逐步回归法克服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对回归方程进行相关性检验和实例验证。研究表明:客车销量与轨道交通客运量正相关,与国内生产总值负相关。
基于车联网技术的车路协同系统设计
蔡志理;孙丰瑞;韦凌翔;王楠;在全面分析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基于车联网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感知功能的车路协同系统的设计方案,对系统的物理框架和逻辑框架进行了设计,重点研究了各子系统的组成与功用,分析了系统的智能感知、车路协同通信和智能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表明:该系统可以实时、准确地感知和采集车辆、道路环境以及全路网的交通运行状况等信息,有效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路与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综合分析、快速判定或预测道路上的交通异常状况,并能够提供优质的交通综合服务。
交通对旅游的影响及发展对策研究
梅青,王宇倩交通是影响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我国交通的发展现状及在服务质量、道路安全、部门之间组合与协作、交通发展对景观和资源的影响、交通管理的数字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旅游交通发展的对策,即优化交通服务质量、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运力水平、推行交通管理自动化、分散假期等措施。
旅游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分析
于行行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旅游交通概念及其方式构成的研究入手,提出了旅游交通是指满足旅游者为实现旅游活动而产生的“移动”需要的要素的总和,包括客源地至目的地的交通、旅游景区交通、旅游景观交通三种方式,其特殊性在于交通的旅游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旅游交通的发展方向。